封面

面对全球不确定性,推动中欧合作走深走实——专访外交部欧洲司司长陈旭

徐方清  2017-06-12 19:24:07

从长远看,良性竞争是对中欧各自发展的一种动力和鞭策,有利于中欧提升各自竞争力

6月2日上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布鲁塞尔埃格蒙宫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共同出席中欧工商峰会并发表演讲。摄影/本刊记者 刘震


面对全球不确定性,推动中欧合作走深走实——专访外交部欧洲司司长陈旭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徐方清

6月3日中午,在结束了对德国和比利时的正式访问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乘坐专机返回北京。此访期间,李克强总理还出席了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第十九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

此访中,外交部欧洲司司长陈旭全程随行,并在随总理专机返京的当天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就当前外界关注的涉及中欧关系的热点问题予以回应。

良性竞争有利于中欧提升各自竞争力

中国新闻周刊:这次李克强总理出访有一个比较特殊的背景,就是欧洲处于一个多事之秋。英国和欧盟已开启脱欧谈判进程,法国大选刚刚结束,英国、德国也将相继举行大选,此外,难民潮和恐袭等老问题仍然未解。这种形势会不会增加中国处理对欧关系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陈旭:欧洲确实正面临一些困难和麻烦,但恐怕不能凭此就判断欧洲衰落了。英国公投脱欧给欧洲一体化进程造成不小的冲击,但同时也促使欧盟机构及成员国努力凝聚内部共识,为未来发展确定方向并制定进一步改革措施。同时,英国脱欧公投也引发欧洲各界对民粹主义进行深刻反思,近期荷兰、法国等几个国家的选举结果让人感受到欧洲民众对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强烈愿望。德国大选两大主要候选人均支持欧洲团结,对欧洲一体化是个利好消息。欧洲地区形势总体上有所回稳。

当前,国际形势发生着复杂深刻的变化,欧洲不稳定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中欧经贸合作会面临更多复杂因素,在欧中国企业和公民也可能面临一定安全风险。中国和欧盟是世界上两支重要力量,互为全面战略伙伴,国际形势越复杂、不确定性越多,越需要中欧关系稳定发展,越需要对外发出更多确定的、积极的信号。

总的来看,中国和欧盟在维护全球化、自由贸易和现有国际秩序以及应对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等方面有较大合作空间,双方合作的机遇大于挑战,无论欧洲形势如何变化,我们发展中欧关系、深化对欧合作的决心是坚定的,不会改变。

中国新闻周刊:中欧之间存在着政治体制、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却能够持续推进和加深合作,在你看来,原因有哪些?中国-欧盟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建立距今已经快20年了,发挥了什么作用?

陈旭:中国-欧盟领导人年度会晤是中欧之间最高级别政治对话机制,至今已举行了十九届,对中欧关系发挥着重要战略引领作用。

中欧之间政治互信不断增强是会晤机制顺畅运行的政治基础和首要保障,虽然中国同欧盟在历史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上存在差异,建交42年来也经历了不少风雨和坎坷,但双方共同利益不断增多、务实合作不断升级、民意基础不断加深。中欧关系日趋成熟稳定,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最具影响的双边关系之一。

首先,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始终是发展中欧关系的核心原则。在这一原则基础上,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以及其他近70个磋商和对话机制涵盖政治、经贸、人文、科技等各个领域,双方交流互动密切、成果丰硕。二是中欧关系稳定发展是欧洲助推自身发展的现实选择和重要机遇;对中国而言,我们正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欧洲是学习借鉴的重要对象,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合作伙伴。三是中欧关系稳定发展是推进全球治理的需要。中欧共同促成了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为达成和执行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做出贡献,在维和、反海盗等领域加强合作。在推动政治解决地区热点问题、打击恐怖主义、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国际社会期待更多的“中欧方案”。

作为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代表,中欧之间不但没有“文化的冲突”,而且拥有越来越多的文明交融与互鉴。中欧人文交流日益紧密,比如中国不仅与欧盟建有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还与英国、法国、德国建有双边的人文交流机制。本次李克强总理访问期间,中欧还宣布2018年为“中欧旅游”年。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欧人民之间的友谊将更加深厚,中欧之间的文明交流也将出现更多的成果。

中国新闻周刊:刚刚结束的第十九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未能按惯例发表联合声明,其原因是?

陈旭:此次会晤期间,双方领导人就中欧关系以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广泛深入交换了意见,在维护多边主义、支持联合国作用、遵守国际规则、支持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等方面达成许多重要共识。双方还举行了一系列配套活动和部门间对口会谈,并签署了关于中欧共同投资基金、知识产权合作、地理标志协定、竞争政策对话、海关合作、科研合作、能源合作以及中欧蓝色年和中欧旅游年等10项合作文件。这充分表明,会晤取得积极成果,是富有成效的,体现了中欧合作的全面深入发展,对外发出了积极信号。

中国新闻周刊:近些年,有关“公平贸易”、市场准入、中国企业赴欧投资并购旨在夺取欧洲核心技术等问题逐渐成为欧洲方面关注和质疑的热点。这是否意味着,随着中欧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双方的同质化竞争会更加激烈?

陈旭:近一段时间以来,欧洲舆论出现一些炒作中国“买断欧洲”、宣称中方投资对欧洲构成“安全威胁”的声音,某些欧洲国家的政府官员要求欧盟对中国投资加强审查监管,德国驻华大使在《金融时报》上公开批评中国未向外资提供公平竞争环境。这些让中方感到十分意外甚至难以理解。

在货物贸易领域,中国确实对欧洲有顺差,但对德国则是逆差。如果掰开揉碎了看,中国70%的顺差都来自于加工贸易、60%的顺差由跨国公司创造,顺差虽然记在中国的头上,但利润更多流入了包括欧洲企业在内的跨国公司的口袋。

在投资领域,中国近年来对欧投资相对增速较快,但实际上,我们起步晚、基础弱,目前中国在欧盟的投资存量737亿美元,仅仅占欧盟吸引外资的2%,也远远低于欧盟在华累计投资的数额。中国对欧投资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是互利双赢的好事。

当然,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制造业不断迈向中高端,不可否认中欧在某些领域确实存在竞争关系,但竞争也并非坏事,经济学教科书上讲,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推动经济发展和资源优先配置的重要途径。从长远看,良性竞争是对中欧各自发展的一种动力和鞭策,有利于中欧提升各自竞争力,对这一点我们相信欧方一定有清楚的认识。

中欧经贸合作互利共赢的格局并没有改变,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此访中对中欧工商界所指出,中欧经贸关系中合作与竞争并存,但合作共赢是主流。中欧要在合作与竞争中共同发展,使两大市场“珠联璧合”,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中国的对外开放绝不会走回头路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欧洲人关注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对外开放会不会走回头路?你是否也曾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回答才能减少或打消对方的疑虑?

陈旭:明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40周年,意味着改革开放将步入“不惑之年”。对于欧洲人的疑问,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中国的对外开放绝不会走回头路。

我经常同欧洲人讲,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根源是闭关锁国、不思变革,惨痛的历史教训历历在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凭着自身的智慧和努力,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同各国的经济、贸易、技术交流与合作,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同时,改革开放不仅推动中国经济崛起,也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我还常常向欧方强调,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与时俱进的,是不断走向深入的。如今,中国的改革开放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际产能合作实现新的突破。中国近年来多次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限制类条目缩减一半以上。习近平主席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李克强总理也多次表示,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无论内资还是外资,中国政府都一视同仁。此访期间,李克强总理再次指出,中欧双方应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扩大双向开放,推进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努力提升中欧贸易投资合作水平。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必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在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大道上,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担心和疑虑完全站不住脚,也完全没有必要。作为外交官,我们有义务继续对外做好解释、说明和宣传。但我相信,中国扩大开放的事实,欧洲企业可以从中国的开放中受益的前景,欧方不可能视而不见,否则受损的是欧方自己。我对中欧合作的前景充满信心。

中国新闻周刊:我们看到一种观点,认为欧盟正在积极介入亚太事务,或者说欧盟也在布局自己的“重返亚洲”战略。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如果存在这种现象,那么欧洲的“重返亚洲”和之前美国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又有哪些本质区别?这对中欧关系将产生什么影响?

陈旭:欧洲一直非常看重亚洲的地位和作用。1994年,欧盟就制订了《走向亚洲新战略》,决定在外交上赋予亚洲更优先地位,主张与亚洲国家建立稳定、平等且具有建设性的伙伴关系。2016年,欧盟出台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全球战略》文件认为,亚洲的和平与安全是欧盟保持繁荣的前提,应加大对亚洲的外交、经济和安全等领域的投入。

事实上,欧盟一直没有离开过亚洲,美国的亚太政策同样反映了美国对亚洲的看重。特别是近年来,亚洲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欢迎欧洲、美国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在亚洲地区发展进程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为亚洲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新闻周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合作论坛不久前在北京闭幕,欧洲有8个国家领导人出席,英、法、德、欧盟均派出领导人特使或高级别代表与会。“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欧关系的新机遇表现在哪些方面?目前,欧盟对于这项倡议的态度是否变得越来越积极?


陈旭:2015年第17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决定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和欧洲投资计划,前不久欧洲8国领导人、英法德领导人特使和欧盟委员会副主席来华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说明欧盟和欧洲国家对此项倡议是持积极态度的。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性和包容性,符合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当前欧洲经济正缓慢复苏,但增长压力依然较大,对外来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需求,急需吸引投资、扩大出口、开拓海外市场。

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契合欧洲发展需要,对进一步提升中欧务实合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在第十二届中欧工商峰会上明确表示,欧方欢迎中国在陆上和海上加快与欧洲的互联互通建设,古老的丝绸之路正焕发出新的活力,欧中双方应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开展更加开放、透明的合作。

目前,中欧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进展良好,我们已同波兰、塞尔维亚等中东欧8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22个欧洲国家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已经成为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成员。中欧互联互通平台正稳步推进,匈塞铁路建设取得扎实进展。中欧班列已开通39条线路,总开行班次超过2000列,预计2020年将达到5000列。中远海运希腊比雷埃夫斯基港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和良好社会效应,对中欧“一带一路”合作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此外,中国同欧洲国家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前景广阔。总的来说,“一带一路”倡议对中欧关系具有积极重要意义,相信中欧合作将随着它的推进不断走深走实。
(曹然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首发刊载于《中国新闻周刊》总第807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