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南海行为准则”有了一份总体设计方案——专访外交部边海司司长易先良

徐方清  2018-08-09 21:56:20

与其不切实际地设定时间表,自缚手脚 倒不如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



继2017年6月中国与东盟十国达成“南海行为准则”(COC,以下简称“准则”)框架以来,今年“准则”磋商又取得积极进展。


在8月2日于新加坡举行的中国-东盟外长会上,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和新加坡外长维文共同宣布,中国与东盟国家已经形成了“准则”单一磋商文本草案。


在从新加坡返回北京的第一时间,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司司长易先良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易先良表示,这是“准则”磋商取得的又一个重大进展。这也再次证明,中国和东盟国家完全有能力共同维护好南海和平与稳定,完全有智慧达成一份共同遵守的地区规则。


“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值得庆祝,也将激励我们继续前行。”易先良说。


乐该怎么奏,乐手最有发言权


中国新闻周刊:外界可能会好奇,“准则”单一磋商文本草案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份文件,在“准则”整个磋商进程中会起到什么作用?和去年达成的“准则”框架相比,区别在哪儿?


易先良:套用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的比喻,如果把“准则”比作中国和东盟国家一起在建造的一所房子,“准则”框架相当于这所房子的四梁八柱,明确了“准则”应涵盖哪些主要内容、包含几部分,每部分内容会是什么。有了这个框架,填充具体内容时才不会偏离大方向。这也是我们去年达成框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要让各方统一思想,明确“准则”是要干什么的。


而进入具体案文磋商阶段以后,各方就面临着解决房子怎么盖,也就是具体设计方案的问题。形成单一磋商文本草案的意义在于,过去11个国家可能有11种设计方案,现在我们将11统一为了1,形成了一份总体设计方案。当然目前“准则”案文磋商刚刚起步,这份设计方案也是一个开放性文件,还可以完善,也可以再调整。总体上各方同意将以此为基础,推进下步磋商。


中国新闻周刊:从“准则”框架到“准则”单一磋商文本草案,这个磋商过程艰难吗?遇到的障碍和干扰有哪些?


易先良:“准则”磋商是中国和东盟十国共商共建南海地区规则的进程。这个过程并不轻松,需要各参与方集思广益,出谋划策,也需要各方互谅互让,求同存异。


在地区国家齐心聚力构筑南海地区规则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域外国家拿“准则”说事,进行一些子虚乌有的炒作。在我们看来,域外国家应该首先弄清自己的角色。就好像一场音乐会,乐手和观众的职责是不同的。乐该怎么奏,乐手最有发言权。观众只要观赏和喝彩就好了。如果观众摆不正位置,总想自己闹出些动静,岂不乱套?


从刚刚结束的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上的反应看,虽然域外国家仍有不少炒作杂音,但域内国家应者寥寥,并不买账。东盟外长会声明对落实《宣言》和“准则”磋商取得的进展感到满意并予以积极评价。从这个角度看,来自域外的那些嘈杂声音,我们大可当做是“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而已。


中国新闻周刊:在“准则”磋商过程中,中方扮演了什么角色,发挥了什么作用?


易先良:自“准则”磋商启动以来,中方一直发挥着建设性作用,不断提出有益倡议,对磋商方式、路径和案文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在2016年中国-东盟外长会上,王毅外长主动提出关于“准则”磋商的四点愿景,其中包括:在不受干扰的前提下,于2017年年中前完成“准则”框架磋商。2017年外长会,王毅外长又提出“准则”磋商“三步走”设想。这些倡议得到了东盟国家的欢迎和支持,也为近年来“准则”磋商取得一系列可视化成果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中方重视照顾东盟朋友的舒适度,始终秉持协商一致原则,从不将一己之见强加于人。经过这几年的沟通,中国和东盟十国都形成这么一个共同意向,即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在照顾各方舒适度前提下,一步步推进,努力推动和扩大共识,避免因一开始就突出分歧而使进程受阻。这些都是中方诚意的具体体现。


“准则”磋商仍为进行时,

而非完成时


中国新闻周刊:如何评价“准则”磋商的意义和作用?能简要介绍一下磋商进程的大体脉络吗?


易先良:“准则”磋商是一个持续的进程。2002年《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签署,向世界宣告了南海地区不再没有规则,而开始有了地区国家共同确立的“南海规矩”。此后十多年时间,《宣言》及后续的落实行动,对南海和平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南海自古是沟通中国和周边国家的桥梁,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平、友好、合作和发展的纽带。南海沿岸的百姓数千年来环海而居、守望相助、和平开展捕鱼和贸易活动。南海问题出现不过短短几十年,相比南海沿岸国人民数千年来和平相处的历史微不足道。


这几年南海局势一度紧张,让外界有“黑云压城”之感,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前任总统奥巴马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和菲律宾上一届政府单方面提出“南海仲裁案” 等因素的搅局。但即使在南海形势比较严峻的那几年,相关各方的谈判和磋商工作一直在进行,从未间断。


自2013年以来,中国和东盟十国副部长级的高官会举行了9次,联合工作组会议举行了15次,平均下来,每年都要举行3-4次会议。这说明,无论到什么时候、无论局势如何发展和变化,这个磋商机制一直在全速运转,因为它是各方管控南海局势的主要渠道,是任何域外国家和任何域外机制所不能替代的。根据《宣言》第十条的规定,中国与东盟国家于2013年9月苏州高官会上正式启动“准则”磋商并不断取得积极成果。我们通过了两份共识文件,梳理了“重要和复杂问题”清单和“‘准则’磋商框架草案要素清单”这两份开放性清单。根据两份共识文件和两份清单,各方慢慢“盖房子”,形成了去年的“准则”框架。


在框架达成之后,自去年11月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宣布正式启动“准则”案文磋商以来,今年上半年,各方秉持积极、务实、建设性态度举行了两次工作组磋商和一次高官会,通过上述工作,形成了单一磋商文本草案这一重要阶段性成果。对此,王毅国务委员在会后媒体吹风会上特别强调,今年中国—东盟外长会最大亮点就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形成了“准则”单一磋商文本草案。


中国新闻周刊:在如何“盖房子”上,如今已形成了一份总体设计方案。下一步要做什么?方案的完成有时间表吗?


易先良:“准则”磋商仍为进行时,而非完成时。对于大家很关心的“准则”磋商下一步怎么走,我也愿简单回应一下这样几个问题。


“准则”案文磋商涉及大量复杂、敏感问题,不仅中国与东盟国家,即使东盟国家内部也有很多不同意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最终形成“准则”, 各方需要继续寻找最大公约数。外界有一种声音,企图为“准则”磋商设定时间表。我认为,这不现实。任何多边谈判都是费时费力的,尤其是南海这样高度复杂敏感的议题,要取得11个国家的一致认可,是无法明确时间表的。与其不切实际地设定时间表,自缚手脚,倒不如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


有些域外国家也在鼓吹“准则”必须具有法律约束力。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包括涉及有关国家国内法律程序。至于最终形成的“准则”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文件,需要中国和东盟十国共同来讨论。


关于“准则”的内容,从目前看有三点是可以肯定的:第一,“准则”不涉及领土主权和海洋划界问题,不可能替代,也不会影响各方就解决争议进行的谈判协商;第二,“准则”将为各方增进信任、促进合作、预防和管控意外事件提供指引,维护南海和平稳定,为我们解决争议创造良好环境;第三,“准则”会比《宣言》更细化、更具体,将在《宣言》基础上更进一步,《宣言》中没有的内容可能会在“准则”中出现。


中国新闻周刊:“准则”磋商的持续进展,是否意味着目前的南海局势总体上是平稳和积极的?这种局面能长时间持续吗?


易先良:从此次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释放的信息看,当前南海形势的总体面是积极向好的。中国和东盟十国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决心和立场是坚定的,所做工作和取得成果有目共睹。我们希望域外国家切实尊重地区国家的努力,停止在南海耀武扬威,停止颠倒黑白的炒作,真正为南海和平稳定贡献正能量。中方将继续秉持“双轨思路”处理南海问题,即坚持有关具体争议由直接当事国在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基础上,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南海和平稳定由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加以维护。


这几年南海局势的起伏发展已充分证明“双轨思路”是处理南海问题的正剂良方,经得起时间和风浪的考验。中方将继续遵循这一思路,与东盟国家一道,积极推进南海地区规则构筑和海上务实合作,为实现南海和平、稳定、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