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记者将近十年,深圳是我最喜欢出差的城市之一。这里的政府部门和科技公司对媒体态度更开放,交流时不局限于文件内容,经常能聊到生动具体的工作细节。某种程度上,这侧面反映了深圳开放、务实的城市基因。
采访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深圳市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开放度和接受度非常高。来过深圳的人都会注意到,大街小巷的出租车大多是本地的新能源车企比亚迪的电动车。本地人工智能企业云天励飞,成立不到一个月,就与龙岗区警方合作,研发如何用人工智能寻找走失儿童。大疆无人机也早已应用于罗湖区政府的交通巡检、应急处置和环境保护等实际场景。
对企业而言,这无疑是对科技创新的鼓励:既降低了产品落地的成本,也获得了政府背书。深圳市科技创新局提到,目前深圳将整个城市作为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场,坚持“公共国有领域的场景应开放尽开放”。
正因如此,不少科技公司选择来到深圳,更多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一位受访者提到,当地政府非常尊重市场规律,极少干预企业运营。他服务的一家上市公司成立十年间,政府仅上门三次,其中有两次是上市前审计部门主动询问企业所需服务。
2019年夏天,深圳粤海街道一夜走红,大众惊讶地发现,众多知名科技公司密集分布在不到1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当时我去深圳采访,注意到一个有趣脉络:深圳发展四十年间,城市活力中心沿深南大道自东向西迁移——从罗湖的国贸,到福田的华强北,再到南山的粤海街道。
那时深圳已经开始受到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在那篇报道的结尾,专家和企业都指出,深圳很多科技公司的研发集中于应用而非基础原创,科研机构数量不足、基础薄弱,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与发展后劲欠缺,深圳亟须补上基础研究的短板。
六年后,我再次来到深圳报道科技创新,是对当年那篇报道的回应,也是一种延伸。深圳的确发生了明显变化——对科技创新的讨论不再限于南山区,城市活力中心正向西、向北延伸,例如南山区沿科苑路往北、连接高校集聚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光明科学城、鹏城实验室、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大平台,都聚焦于基础研究。
2023年,深圳研发经费总量和投入强度已超过上海,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二。为加强基础研究,深圳持续将不低于30%的市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但在与专家交流时,我也下意识产生了一个疑问:政府布局的加强,是否会削弱深圳原本以企业为主导、充满“野生气息”的科技创新模式?事实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深圳南山区科技园能汇聚华为、中兴等企业,正是得益于市政府投入数十亿元招商引资,成为深圳科技产业发展的起点。
深圳湾科技生态园 图/深圳南山区委宣传部供
如今深圳又面临新挑战:除少数头部企业外,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承担科技源头创新的高昂成本。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又一次发生微妙转变:在特殊时期,基础研究等关键领域需支持时,政府必须及时补位。这种“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之间的动态平衡,正是深圳不断突破创新边界的重要机制。我也期待,五年之后再来观察深圳,是否又跑出了创新的新模式。
发于2025.9.1总第1202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深圳,总在求变
记者:杨智杰(yangzhijie@chinanews.com.cn)
编辑: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