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组织体系从“零散化”走向“系统化”,教育管理从“单向灌输”走向“双向滋养”,作用发挥从“零星参与”走向“平台赋能”。】
6月29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遂宁市华中华南片区流动党员党委在深圳市党群服务中心举办了“七一”主题党日活动。深圳市直机关党委、深圳市福田区非公经济党工委以及四川省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遂宁市华中华南片区党委与部分流动党员60余人共同参加了该活动。
遂宁市华中华南片区党委书记蒋宇带60余名领流动党员重温入党誓词(遂宁市深圳党委供图)
“这是争取流动党员开展的众多主题党日活动之一。” 遂宁市深圳地区流动党员党委(以下简称“深圳党委”)书记黄义祥介绍,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流动党员管理长期面临“去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的现实困境。作为劳动力输出大市,四川遂宁有1.8万余名流动党员遍布全国,其中华中华南地区尤其是深圳因经济活跃成为重要聚集地。面对流动党员管理真空、责任主体模糊、教育服务脱节等痛点,遂宁市深圳党委以系统性改革破题,探索出一套激发流动党员初心活力的“粤心遂愿”运行新机制,为跨域党建提供了“深圳样本”。
值得一提的是,“粤心遂愿”跨域党建新机制以激发“流动党员初心活力”为核心,以精准服务为抓手,打破了传统流动党员管理的路径依赖,将管理痛点转化为制度创新起点,将地理分散转化为发展联动优势,将身份认同升华为初心自觉,生成了流动党员管理新路径。
遂宁市深圳地区党委成立10个党支部并获受牌(遂宁市深圳党委供图)
从“分散游离”到“跨域联动”
深圳党委立足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区位特征,通过组织重构、服务下沉、数字赋能构建起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心”的全周期管理生态,使党性强基与效能提升同频共振,构建了流动党员从分散游离到跨域联动的治理新格局。
实践中,深圳党委创新构建了“市级统筹—片区联动—支部落地”的垂直穿透式组织架构,彻底改变了传统按籍贯分散建党的碎片化格局。
统计显示,遂宁市委组织部在广东地区制造业聚集区、产业园区等流动党员密集区域,灵活设立了14个地区综合党委和334个基层党组织,形成“1+5+14+N”的全域覆盖网络,组织工作、组织活动等实行川粤两地联动,一举解决了近万名在粤流动党员“组织悬空”的困境。
在动态管理层面,深圳党委创新推出“双轨对账制”,通过流出地党组织与流入地党组织双向核查,确保党员信息精准鲜活。市级层面开发“红土先锋”智慧党建平台,实现流动党员扫码报到、在线转接组织关系、云端参加组织生活等功能,半年内平台访问量突破万次,动态更新率达95%。
线下则由驻粤专职党务干部联合深圳本地社区网格员,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双找活动,发放《致流动党员家书》2000余份,逐一登门建档,最终实现1.6万名流动党员“进出有数、去向有底”。
黄义祥表示,这套管理机制的精髓在于将组织触角延伸至流动末梢,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筑起坚实的“红色堡垒”,实现“粤心遂愿”。
遂宁市华中华南片区深圳地区党委成立并获受牌(遂宁市深圳党委供图)
从“单向灌输”到“双向滋养”
深圳党委积极健全组织体系,实现组织扎根,让组织温暖从“单向灌输”走向“双向滋养”,全面激发流动党员初心活力。
例如,深圳党委探索实行“三级架构,全域覆盖”,构建了“华中华南片区党委 - 深圳地区党委 - 10个支部”的三级组织网络。这种层级化、网格化的覆盖模式,有效解决了党员分散带来的管理难题,确保每一名在深流动党员都能找到组织、融入组织。
“深圳地区党委及10个支部的集中授牌仪式,不仅是形式上的确立,更是组织存在感和权威性的有力彰显。”黄义祥如是说。
深圳党委积极响应遂宁市委关于流动党员管理的整体部署,实现跨域联动,积极吹响“集结号”。通过党组织班子成员和热心党员的积极努力,实现了流动党员的动态摸排和精准吸纳。这种“主动出击、动态纳管”的模式,取代了传统的被动等待单向灌输,显著提升了组织覆盖的效率和精度。
本次“七一”主题党日活动,选择在深圳市党群服务中心举办,充分利用深圳本地成熟的党建阵地资源服务流动党员,这不但为流动党员提供了标准化、规范化的活动场所,增强了组织生活的仪式感和严肃感,让党员在异地他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组织的强大依托,“双向滋养”成效明显。
从“被动管理”到“双向建功”
仅仅有组织架构还不够,关键在于如何让组织“活”起来,让党员的初心“燃”起来。深圳党委的核心做法是紧扣“初心”主线,实施融入党员,听音问计、融入深圳,多方联动、融入遂宁,回馈桑梓的“三融”策略。
融入党员,听音问计,即让党委工作深入党员群体。通过常态化的走访、交流,倾听流动党员在工作、生活、思想上的真实声音和需求。这种“从党员中来,到党员中去”的工作方法,使服务和管理措施更加精准、贴心,有效增强了党员的归属感和被重视感,是激发其内在动力的基础。
融入深圳,多方联动,即党委积极打破地域壁垒,“向阳而生”,主动融入深圳本地的实践与发展。深圳党委与深圳市直机关工委、福田区非公经济党工委等当地党政部门建立紧密联系,加强沟通协作。这种“属地联动”机制,一方面争取了地方支持,整合了如场地、政策、信息等在地资源,另一方面也为流动党员更好地立足深圳、服务深圳、融入深圳发展大局搭建了桥梁,拓展了其发挥作用的平台。
融入遂宁,回馈桑梓,即始终牢记服务家乡发展的使命。通过资源整合,深圳党委引导在深流动党员将个人发展、深圳经验与遂宁建设需求相结合。“回馈家乡”并非空洞口号,而是党委工作的明确导向之一。激发了流动党员作为“遂宁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将“他乡建功”与“心系故乡”统一起来,为初心注入了持久的、双向的动能。四川省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劳务工作处副处长黄欣然提出的“传递党的关怀”、“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的希望,也高度契合这一方向。
遂宁市深圳地区党委组织党员到工地一线宣讲(遂宁市深圳党委供图)
从“边缘沉寂”到“粤心遂愿”
“粤心遂愿”是遂宁市深圳党委在实践中形成的特色党建服务品牌,其内涵在于,立足“粤”(广东/深圳)之地,凝聚流动党员之“心”,最终达成服务党员、服务深圳、助力遂宁发展之“愿”。其经验精髓在于构建了“双向赋能、先锋领航”的新格局。
“粤心遂愿”的生命力在于“实”。深圳党委明确提出要“踏踏实实解决好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党员群众面临的困难”。这要求服务必须精准把握流动党员的实际需求,如就业帮扶、权益维护、子女教育、社交融入等,提供“靶向性”支持,切实解决其后顾之忧,使其能安心在深工作生活,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力量。
激发初心活力的最终落脚点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深圳党委引导流动党员“在各自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实实在在的业绩向党的生日献礼”。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前沿,汇聚了大量人才。党委注重发掘和发挥流动党员在技术、管理、信息等方面的“卧虎藏龙”优势,鼓励他们在本职岗位上创先争优,在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中贡献“遂宁力量”,树立良好形象。
遂宁市华中华南片区党委书记蒋宇在本次主题党日活动中强调的“最坚实支撑、最有力保障、最强大动能”,正是对党员先锋作用的充分肯定。
黄义祥表示,“遂愿”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助力遂宁发展。深圳党委积极搭建平台,促进信息互通、资源对接、项目回归。鼓励成功党员回乡投资兴业、传授经验、引荐资源,将深圳的先进理念、技术、资本引入遂宁,实现“人才在外、智力回乡、资金回流、项目回迁”的良性循环,为遂宁高质量发展注入外部动能。与优秀流动党员代表的合影,正是对这些潜在“桥梁”和“使者”的认可与激励。
遂宁市深圳党委在流动党员管理中“激发初心活力”的成功实践,在于构建了一套以“组织扎根、初心赋能、先锋领航”为核心关键词的运行新机制。它通过“组织扎根”(三级覆盖、动态纳管、阵地依托)解决了“有家”的问题,通过“初心赋能”(三融入:融入党员、融入深圳、融入遂宁)解决了“有魂”的问题,最终实现了“先锋领航”(精准服务、岗位建功、反哺家乡),让流动党员在异地他乡也能找到归属、焕发活力、贡献力量。
“粤心遂愿”党建服务品牌的精髓,在于“双向赋能,服务兴党”。它精准地把握了流动党员群体的特点和需求,立足“粤”地、凝聚“心”力,通过扎实有效的服务,解忧搭台、温暖人心、凝聚力量,最终服务于党员个体的成长、服务于流入地深圳的建设、服务于流出地遂宁的发展,实现了个人价值、组织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为新时代流动党员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深圳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