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第一三共:以一种紧迫感加速医药创新在中国落地转化

刘焕  2025-09-15 14:56:42

秉持中国特色平衡之道,以肿瘤与基础医疗双轮驱动中国战略布局

一向以严谨著称的跨国药企第一三共,在中国跑出了“加速度”。


基础医疗领域DPNP(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一年“三级跳”,完成从获批上市、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到落地超600家医院;首款HER2 ADC药物(抗体偶联药物),不到2年接连获批四个新适应症;第二款TROP2 ADC药物从提交申请到获批上市,不到一年半……


速度的背后,是中国医药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的生动体现。近年来,中国不断深化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境外已上市新药在国内上市审批,同时不断完善国家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为全球创新药进入中国市场和商业化推广提供更加高效、透明的通道。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跨国药企之一,我们深感荣幸能够参与并见证这一历史性变革。”第一三共中国总裁林美智雄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中国目前处于全球医药创新引擎地位,将持续推动产业的变革升级。因此我们以一种紧迫感加速创新转化,将中国速度融入全球创新链条中。”

 

 第一三共中国总裁林美智雄


本土转化“加速跑”


2025年4月起,林美智雄升任第一三共中国总裁。在此之前,林美智雄已在第一三共集团工作22年,曾深度参与亚洲及中南美地区战略规划,2019年起,先后在中国台湾和大陆担任管理职务,他表示,这段经历让其切身感受到中国医药市场的活力与潜力。


“中国市场具有规模庞大、增长迅速、政策支持三大特点。”林美智雄说,特别在政策支持方面,中国近年来密集出台多项政策,如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并为外资在华投资提供全局性的政策保障、鼓励医药行业开启生产模式创新等,为外资医药企业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环境。


也是基于此,第一三共在中国加速推进创新成果转化。作为ADC龙头企业,第一三共早在2010年就明确抗肿瘤ADC药物研发。当时,ADC药物并不像如今这般备受行业瞩目,但第一三共仍坚持投入大量资源,组建专业团队,搭建技术平台。
“如今,我们的DXd ADC技术平台能够高效开发针对不同靶点、覆盖多癌种的ADC药物。”林美智雄说。这一技术优势在商业化层面得到验证:2019年,其首款HER2 ADC药物在美国获批后,迅速在全球超过85个国家/地区获得多个适应症批准。2023年2月,该药进入中国后,不到两年时间内接连获批四个适应症,覆盖乳腺癌、胃癌、肺癌三大领域。2025年8月,第二款TROP2 ADC药物获批,与首款HER2 ADC药物形成靶点互补,进一步完善第一三共在乳腺癌治疗领域的矩阵布局。


当下,“在中国为中国”已成为跨国企业在华发展的战略共识,第一三共也不例外。2024年11月,第一三共中国宣布在上海张江投资约11亿元人民币建设ADC生产基地,这是其在华首个ADC药物工厂。同年,该项目被认定为国家首批生物制剂跨境分段生产试点。林美智雄认为,这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在华药物供应效率,也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融入全球产业链。

双轮驱动应对多元需求


“我们目前构建了双重支撑的格局,一方面是创新抗肿瘤药物,另一方面是基础医疗药物。”林美智雄在采访时介绍,发力肿瘤领域之外,第一三共在基础医疗领域同样拥有丰富研发经验与经典药物,覆盖心血管、呼吸、抗感染、镇痛等慢病领域。“这是基于中国市场需求及国民健康意识提升的战略考量。”


2024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个部门,继心脑血管疾病、癌症之后,再次针对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布防治行动实施方案。这背后是我国对四大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的持续深化和系统推进。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四大慢性病死亡人数占居民总死亡的比例超过80%,疾病负担占比高,多种重大慢性病已成为制约人均预期寿命提高的重要因素。


以糖尿病为例。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数据,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2.33亿。众所周知,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但同时,在糖尿病患者中,还有约2200万人受DPNP(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困扰,该并发症通常以感觉和运动神经元损伤为特征。尤其是终末期病人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病人心理和经济负担非常大。


然而现实是,传统镇痛方案存在诸多局限,且疼痛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单一药物难以覆盖全部需求。基于这样的需求洞察,第一三共将在日本获批5年后的第三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引入中国,首个适应症就锁定DPNP。目前该药物已于2024年6月获批,11月纳入国家医保目录,2025年6月覆盖到超600家医院,以更快速度惠及国内患者。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老龄化加剧带来了多元化的医疗需求,也使得中国市场呈现二元化特征,肿瘤等重大疾病存在大量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同时慢性病等基础医疗需求持续增长。所以我们秉持中国特色的平衡之道,构建双轮驱动的战略布局,一方面快速推进肿瘤领域关键产品的注册和商业化。另一方面积极夯实基础医疗领域的产品管线,加速差异化产品的落地。”林美智雄介绍,这种战略布局不仅使第一三共能够更好服务中国患者,也为其在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人为本的商业之道


“通过我在中国的经历,我深刻意识到中国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强调互信互助,而不仅仅是纯商业往来。”在林美智雄看来,这一点对医药行业尤其重要:“如果我们只关注商业利益,就很难真正有动力去推动创新,也很难真正为患者着想。”既有创新,又有坚守,他将这种理念凝练为四个字,以人为本。


这一理念深刻影响着第一三共在中国的决策与行动。如注重循证医学本土化,针对中国患者的需求做出针对性调整,而非简单照搬全球方案。2022年10月,基于中国医师和患者治疗反馈,第一三共将适用于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患者的产品进行规格升级,开发载药量更多、覆盖面积更大的贴片制剂,为更多患者提供更优选择;2023年3月,依据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第一三共对房颤患者抗凝经典药物进行升级,弥补高龄高出血风险的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选择,从此以全品规更全面地覆盖有抗凝需求的各类房颤患者。


随着中国医药创新生态日趋成熟,第一三共已从一家“在中国”的跨国企业,迈向“与中国”共同创新的深度参与者。在这一过程中,以人文本的价值观始终是指引其前行的核心。正如林美智雄所言,第一三共中国将继续把全球创新资源与本土市场需求精准对接,提升中国患者的健康福祉,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