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粤港澳同一堂课·生态文明教育(中学)” 交流活动在广州顺利举行

朱骏欣  2025-10-15 17:05:01

2025年10月14日,由广东省教育厅指导、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的“粤港澳同一堂课・生态文明教育(中学)”交流活动在广州协和学校成功举办。作为9月28日横琴“粤港澳同一堂课・生态文明教育(小学)”活动的延续,本次活动汇聚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校长、教师代表100余人,以“生态文明教育”为核心展开深度交流研讨,为三地中学阶段生态教育协同发展搭建实践平台。

 

立足“双重要节点”,活动锚定生态教育时代意义

开幕式上,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海东明确指出,2025 年既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之年。他强调,教师是生态文明教育的践行者、播种者与传播者,呼吁三地学校及教师进一步加强合作,创新教育形式,推动生态文明教育与学校文化、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广州协和学校党委书记刘红梅表示,承办此次活动既是对学校过往生态教育实践的认可,更是未来发展的重要鞭策。她期待活动能成为连接粤港澳三地教育智慧的桥梁,通过交流凝聚共识,共同推动生态文明教育提质升级。

多环节立体推进,三地教育实践成果集中亮相

本次活动以“课例观摩、校本经验分享、专家报告、主题沙龙”四大环节展开,全方位呈现粤港澳中学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路径与创新思路。在课例观摩环节,广州协和学校李晓瑜老师以“绿园池塘水质治理 —— 跨学科生态工程实践”为主题,澳门岭南中学吴锦德老师围绕“澳门生态文明教育”。两位教师均以学生身边场景为切入点,通过生活化、情境化的交互式教学,培养学生环境素养与社会行动力。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的施美彬教研员高度评价两节课例,认为其成功聚焦生态文明教育,通过真实情境和跨学科实践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系统思维;同时建议进一步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辩证融入,强化问题解决的真实性与学生主体性,以拓展育人格局。

广州协和学校校长卢邦柱以《面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为题,从“生态育人的理念内涵”“生态文明的实践路径”和“生态特色的六和课程”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广州协和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情况。

香港协和书院校长吕浩荣围绕《以跨学科学习方式进行环境教育》,展示“活化牛棚艺术村”以及“ STEAM:大澳学习活动” 等特色课例;澳门岭南中学谭绮奇老师则以“生态瓶”“水循环”“微塑料探究”等实践活动为载体,分享学校生态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经验。

专家引领与跨界研讨,共绘湾区生态教育蓝图

在专家报告环节,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徐颂军教授以《绿美广东背景下森林生态建设的探讨》为题,深入解读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战略意义与实践路径。他提出,需通过森林质量提升、生态安全维护、分类经营等手段构建稳定森林生态系统,并以科技为支撑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社会效益转化,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在主题沙龙环节,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张静、深圳高级中学集团科研处副主任沈甜甜、珠海市斗门区珠峰实验学校校长张华伟、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实验中学校长周新征、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副校长刘秋燕以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华发容闳高级中学郭瑞鹏老师,围绕“中学生态文明教育:多维度探索与协同育人”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主持人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区域生态协同发展成为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培育具备生态素养与湾区视野的新一代,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使命。中学阶段作为学生价值观与认知能力成型的关键期,其生态文明教育既需衔接小学基础、深化认知实践,又需立足湾区特色打破单一育人模式。期待通过多维度探索与多方协同,为中学生态文明教育提质增效。

活动尾声,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余奇作总结发言。他强调,生态文明教育兼具重大时代价值与实践发展需求,大湾区生态文明教育协同发展 “大有可为、必有作为”。他倡导三地教师、学生主动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传播者与践行者,为共建绿美大湾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教育力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