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为何是5%左右?

张馨予 解雪薇  2024-03-06 12:08:55

3月5日上午9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今年的GDP增速目标设为5%左右,并部署了2024年十项重点工作任务。在3月5日国新办举行的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吹风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指出,今年《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去年工作的回顾和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预期目标、宏观政策取向、重点工作任务等,都是按照总书记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起草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十项重点工作任务,有九项是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话中部署的重点任务。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报告在总结去年的工作方面比较深刻,没有回避矛盾。另外,报告对于2024年十项重点工作任务的部署比较全面和完整,既有目标又有举措,而且比较务实。

 

“整体感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抓落实的安排是比较周到和扎实的,干货满满,风格简单明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摄影/本刊记者 韩海丹

 

GDP增速目标既积极,又稳妥

 

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GDP增速目标历来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对于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报告指出,是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

 

在张立群看来,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既积极,又稳妥。

 

他指出,2023年GDP增速目标同样设在5%左右,但是今年实现5%的难度比2023年大了很多,因为2023年的经济增长是在上一年经济增长3%的基础上实现的,基数相对较低,并且也因为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以后释放出活力。但是2024年要实现5%左右的增长,是在2023年增长5.2%的基础上完成的,难度更大,“所以这个目标有利于凝聚各个方面的干劲,比较积极”。

 

至于稳妥的方面,张立群表示,中国经济实际上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有多个方面的有利条件,如果今年工作做得到位,实际经济增长应该会比5%要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对GDP经济增速有更高的预期。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根据他的测算,当前中国经济有5.5%的增长潜力,只要需求能够上去,5%的GDP增速不是问题。“社会上还是有一些人,包括我自己,都希望GDP增速目标能定得稍微高一些。现在看来,政府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

 

张立群认为,GDP增速目标设在5%左右体现了底线思维,充分考虑到了困难和挑战。正如报告所指出的,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国际循环存在干扰。

 

张立群进一步指出,今年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复杂。从国内看,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加速显现,尤其是需求不足的问题,现在仍旧是非常突出的,所以对困难和挑战也要有充分估计。

 

如何实现经济增长预期?

 

多位专家指出,2024年要完成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需要下一番大功夫。报告要求,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认为,“以进促稳”的重要实现方式就是多做加法,少做减法,而报告中部署的2024年十项重点工作任务,就是围绕经济工作中的“加法”展开。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放到了十项重点工作任务中的第一项。董煜认为,新质生产力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最大的“加法”。

 

董煜说,“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产业,构建什么样的产业决定了我们能否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他表示,本质上,现代化产业体系实则是高质量发展对于产业的要求,即整体的产业水平都要提质升级。而落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中央已经明确了路径,就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有效需求不足”被放到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的第一位。报告部署的十项重点工作任务中,同样重点提到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在3月5日国新办举行的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吹风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表示,国内需求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些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90%,去年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以后,内需加快恢复,当然内需扩大方面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张立群认为,从扩大内需来看,最重要的是发挥好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尤其是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和放大效应。

 

“一方面,有效投资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对就业形成非常重要的支持;另一方面,有效投资会形成高质量的产品供给,实际上也会支持消费的可持续。”张立群补充说,从中央来看,发挥好政府投资的作用,要围绕全国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现从“有”到“好”的新跨越。

 

报告指出,将从今年开始连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张立群认为,这表明政府投资的资金安排力度是明显加大的,要通过这样一个举措使得政府投资显著加强,扩大需求的启动作用尽快释放,进而带动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显著回暖,带动就业显著好转,带动居民消费显著好转。

 

“所以,扩大内需实际上是围绕着政府投资按下启动键,逐步通过各个环节的供应链、产业链联结来带动国内需求全面恢复。”张立群也表示,扩大内需从落实到见到成效是需要时间的,也是很不容易的。

 

董煜认为,扩大内需的一个抓手是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形成有效投资和新的消费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促消费方面,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要打好政策组合拳,提出要鼓励引导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这项工作任务部署中,报告也指出要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汪玉凯认为,对于消费品以旧换新这类促进消费的措施,一定要把政策落实,有更细化的政策细则。

 

汪玉凯进一步表示,消费预期偏弱,是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很关键的问题,“如果不消费了,产能过剩,企业就没有办法扩大生产,萎缩之后老百姓收入下降,就陷入了恶性循环,通货紧缩就是在这种恶性循环下出现的”。

 

他认为,为了防止通货紧缩,一个抓手就是要解决老百姓的就业问题。因此,民营经济的作用格外重要,因为民营经济贡献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不仅是要出台促进民营经济的政策,政策还要有连续性,这样民营企业才能有信心。”汪玉凯说。

 

如何防范化解风险?

 

张立群指出,防范化解风险,在当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报告重点强调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一方面,一些地方债务比较多,还债压力比较大;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土地财政收入减少。”汪玉凯认为,地方政府要过“紧日子”。姚洋也认为,报告对于地方政府的开支仍然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张,这是一以贯之的。

 

不过,在张立群看来,现在也是完善风险防控机制的窗口期。

 

报告指出,要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董煜表示,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要统筹解决房地产、地方债务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之所以强调从房地产方面去化解风险,是因为如果能够稳住房地产市场,实际上就给化解地方债和金融风险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姚洋认为,在房地产领域,还有很多政策工具可以使用,“在需求方面,降低利率会有帮助,也应该比较全面地解除限购”。他还建议取消预售制,“趁这个机会出台相应政策,也让老百姓放心”。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提出要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张立群表示,房地产新模式是和新型城镇化放在一起统筹考虑的,“是站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为房地产的发展和城镇化是紧密相关的,城镇化过程会形成住房的需求,而且城镇化也会使房地产的发展空间扩大,因为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大,建房的空间、拿地的空间在扩大。”张立群指出,在此基础上可以看出,此前房价上涨、百姓买房压力大,主要原因之一是城镇化推进不平衡,大城市数量有限,人多房少矛盾突出;而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大中小城市一体化发展,通过中小城市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上补短板,进而使得中小城市对企业的吸引力增强,对人气的聚集度提高。逐渐地,大中小城市就能够形成合理分工,进而使城市群的承载能力显著提高。这样房价上涨压力就能得到缓解。

 

“未来,随着经济持续回升,年轻人买房能力持续恢复,房地产将逐步进入回升阶段,再和新型城镇化的加快推进结合起来,我想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新模式就会建立起来。”张立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