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鄱阳湖建闸”选址公示,可能引来“更多的反对意见”

杨智杰  2021-01-11 14:24:23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从建议之初便争议不断

  本刊记者/杨智杰

   

  争议11年之久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近日因为一则公示再次引发关注。

 

  1月5日,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在官网上发布《关于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的批前公示》,这是该项目沉寂数年后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

 

  图片来源:中新网视频截图

 

  “公示说明”中介绍了该项目的具体情况:“枢纽区主体建筑物由64孔泄水闸、3线一级船闸、鱼道和连接挡水建筑物组成,闸顶高程23.4米,坝轴线总长2993.6米,占地面积260.0837公顷。”建设范围,“涉及九江市濂溪区、庐山市和湖口县,项目永久占地总规模为347.2253公顷,农用地54.5883公顷”。

 

  “公示说明”还指出,该项目“已列入2012年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并纳入国家2020-2022年拟开工建设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

 

  江西省原副省长、南昌大学教授胡振鹏在该项目工程环境影响评估中,担任技术顾问。他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现在,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技术报告已经由水规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进行了专家评估”,根据技术报告评估结果,才有了近日的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公示。

 

  “我对(反对意见)很敏感,一公示我就关注了。我有个文件夹,所有反对意见都收在里面。”胡振鹏表示。

   

  争议11年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设想,是在鄱阳湖入江水道,屏峰山与长岭山之间,修建一座水闸,控制鄱阳湖水系全部流域的面积。

 

  鄱阳湖是长江流域最大的湿地,跟洞庭湖被称作长江的两个“肾”,不仅起着分担长江洪峰、调节区域气候与生态的作用,也是长江水生动物天然的避难所和珍稀鸟类过冬的家园。

 

  近十多年来,鄱阳湖枯水期连续出现低水位时间提前、水位降低、持续时间延长的困境,是当地提出修建该水利枢纽的重要原因。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鄱建办”)研究认为,低枯水位已对鄱阳湖的民生、生态、经济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湖区水资源水环境与经济承载力大幅降低。鄱建办介绍,该工程为开放式全闸工程,汛期闸门全开,不发挥作用,只是在汛末对湖区水位进行节制,缓解湖区水位下降过快导致的问题,寻求洪水资源化利用,“建闸不建坝、调枯不控洪、拦水不发电”。


  来源: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官网

 

  但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从建议之初便争议不断。

 

  2009年,江西省向国务院提交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首次正式提到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据财新报道,同年9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宜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文华与刘兴土、曹文宣等15名院士、学者联名上书国务院,提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还有“六大问题”尚未解决,包括水量调度、候鸟栖息地与食物链、水生生物迁徙、水环境质量等问题。国际动物保护组织也曾提出反对意见:高水位淹没了洲滩湿地,像白鹤一类绝大多数都在鄱阳湖过冬的候鸟就找不到食物吃了。

 

  2009年底,规划得到国务院批复,但是翻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被要求单独论证。江西省专门成立鄱建办,负责工程的课题研究、方案规划、资料采集等。

 

  2010年,江西省推出了新版的水利枢纽工程计划,提出了修改方案: 取消发电功能;上交闸调度权,便于水利部和长江委进行全流域调控。妥协之后,江西省将该工程推进至水利部和发改委的前期审批程序。

 

  但争议之下,项目进展缓慢。2016年2月,国家发改委提出,江西省转入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作。同年11月23日,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评公众参与第一次信息公示的启动,将争议推向高潮。水利学者、国际环保组织和民间环保人士、九三学社等公开发文质疑。

 

  反对方认为,鄱阳湖枯水期提前、延长,与三峡、湖内采砂等诸多原因相关,应该从根源解决问题;建闸会威胁江豚、候鸟的生存环境,破坏长江生态,影响长江下游城市用水,枢纽工程与长江“不搞大开发”原则相违背等。

 

  当时,鄱建办公开回应,该工程已做多方调整,包括将工程由“控洪”改为“控枯”,由“大坝”改为“全闸”,由“全年控制”改为“分期控制”,对工程功能定位、方案比选、闸型设计和调度运行方式等进行了优化。

 

  2016年12月6日,鄱阳湖水利枢纽环评公众参与第一次信息公示结束。随后,项目又陷入沉寂,直至近日重回公众视野。

   

  1月中旬进行环评专家评审

 

  “在2008年之前,他还是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坚决的反对派’,但现在却是该工程的主要推动者之一。”2016年12月,《科技日报》的一篇报道在采访胡振鹏时,他表示,“如果大家能提供更好的法子,我也不主张建闸”。

 

  这篇报道提到:建闸,一直被质疑为“用工程的方式对抗工程”。

 

  2016年12月2日,九三学社中央人口资源环境专门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对鄱阳湖口建闸工程的看法和建议》,提出“使用地下水”和“改造提灌站、增加饮水设施”来解决湖区灌溉和居民饮水困难等民生问题的替代性方案。前述报道指出:“三种办法,有的试过,有的想过,有的算过,综合效益都比不上建闸。当年的‘反对派’胡振鹏,也转成了支持者。”

 

  胡振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上一轮环评公示引发争议后,从2016年至2018年,江西省主要在做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项整治,包括整治无序采砂,禁止滥捕、侵占湿地与岸线等破坏环境行为,开展禁渔工作,“即使不建工程,这些工作也需要解决”。

 

  在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上,相关团队一直在做研究,将设计依据的水文系列延长至2018年。2016年以来,鄱阳湖在汛期水位很高。特别是2020年7月,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涨至22.53米,超历史最高水位。但一过汛期,鄱阳湖仍然干旱严重。在此背景下,团队决定继续推进鄱阳湖建闸项目。

 

  与2016年环评公示相比,近日公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方案没有较大变化。公示文件显示,该工程采用调枯不控洪的方式运行,在鄱阳湖汛期(3月~8月底)闸门全开;9月至11月底,枢纽按照鄱阳湖自然形成的多年平均水位线进行调节;12月至次年3月,枢纽最低调控水位9米缓解湖区水位过低导致的生态和民生问题。

 

  “建筑方案没什么变化,运行方案可能有些变化。”胡振鹏介绍,有专家研究认为,鄱阳湖建闸以后对湿地生态系统一些生物的影响,还没有清晰的认识,所以枯水期水位控制会从多年平均值开始(调节),不是一下子保持9米,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情况进行逐步调整。

 

  胡振鹏透露,这次公示之后下一步,将在1月中旬进行可行性研究的环境影响评价的专家评审,如果顺利通过,将面向公众进行环评公示。如果公示没有大的问题,在改正细节问题后,便可以报给国家发改委立项。

 

  《关于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的批前公示》发布后,再一次引发环保人士关注和反对。“如果你提到很要紧的、很有益的(意见),我们该研究就研究。如果有的人概念都没有理清楚,我感觉就没有价值。”胡振鹏说。他预感,“更多的反对意见可能在环评公示之后。” 

责任编辑:郭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