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读

都说不公平,高校招生名额到底是怎么分配的?

毕业好几年的壹读君 | 三思  2018-08-27 17:33:24

/

  很多人都觉得高考不公平。 

  腾讯新闻2016年做了一份有4.3万人参与的调查问卷,75.4%的人认为高考不公平。 

  而觉得高考不公平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考试不公平,全国并不是每个省都用同样的试卷,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用同样的成绩上同样的大学,最为出名的段子是,北京人只用500多分就能上北大清华,其他省市的人只考这点分想上北大?先把重点线过了好吧? 

  还有一点是地域不公平。每个大学在各省的招生名额并不是根据考生人数、人口按比例分配的。高考人数少的地方,比如北京、天津、上海,录取比例反而比河南、山东等考生多的人口大省要多。

  考卷的问题先不说,毕竟考都考完了。壹读君今天想扒一扒的是,各省的招生名额到底是怎么确定的,以及本地人上本地重点大学是不是真的比较容易。 

  分省定额 

  我国目前高考的招生名额是按省分配的,国家按照一定的原则给各省市分配招生名额,专业术语叫做“分省定额”。

  分省定额的分配方式是在高考制度的形成过程中,逐渐形成、完善的。 

  1949年以前,高考招生名额由学校根据办学规模自行决定,考试也不统一同时进行,考生可以错开时间到不同学校进行多次高考。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着手从学校手中收回招生名额的分配权。195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等学校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明确规定从1952年起,除个别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外,全国高等学校必须全部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

  我国的高考制度由此正式建立。 

  除此之外,新规定也对招生名额做了控制: 各校的招生名额需报请各大行政区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全国招生计划审核批准,严禁招生中的`乱招乱拉'现象。 高考招生名额由国家分配,教育部统一规定全国高校的招生总额、各系科的名额和各高等学校的招生名额。

  图片来自人民日报  

  到了1958年,为了更好协调各地区招生平衡和发挥学校的积极性,国家下放招生权利,重点高校可以单独招生或者联合招生,全国性高校可以在全国按省、市招生。

  1959年,国家再次调整招生政策,央属学校在各省的招生人数、调剂方法可以由学校和教育部、相关省市协商决定。至此,高考分省定额的招生方法形成。

  1977年高考恢复后,招生配额也延续了分省定额办法,一直用到了现在。几十年来,经过一些调整后,目前高考的招生名额分配方式主要两点: 经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校在国家核定的普通高等教育年度招生规模内,可编制本校的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

  安排跨省招生的本科高校,可预留少量计划(不得超过本校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1%),用于调节各地统考上线生源的不平衡。换言之,高校在国家划定的招生规模内自行编制自己的招生计划,包括专业招生人数、各省招生人数;高校可以预留本校总招生人数至多1%的名额作为调剂。

  那学校又是如何制定专业和各省招生计划的呢? 

  高校的统筹和妥协 

  高校在具体编制每年各专业、各省招生计划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2016年开始,北京大学在招生章程中写了分配招生名额的一些原则: 北京大学根据本校办学条件等实际情况,统筹考虑各省份高考人数、生源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等因素,结合近年来本校来源计划编制情况,综合分析,确定本校分省来源招生计划。 简单总结一共5点:1.本校条件,2.各省高考人数,3.生源质量,4.区域协调发展,5.以前的招生计划。 

  第一点比较废话。我们一个一个来看后面4点。根据985高校2016年在各省市的招生状况,高考人数多的省份招生名额也相对较高。

  2016年985高校在各省市的录取人数

  但,高考人数只是高校制定招生计划的一个参考方面,要是完全按照高考人数制定招生计划,高考区域不公也就无从谈起了。事实是,高考人数多的地方虽然分得了较多招生名额,但招生名额并不是按高考人数成比分配的,一些省市看起来招得不多,但录取比例比较高。比如北京、天津、上海,每万人录取比例在400以上,明显高于其他每万人录取比例为一百、两百的。

  为了促进教育区域公平,国家设立了专项计划,给中西部和贫困地区限定招生名额。如2017年规定教育部直属高校要有不少于招生规模2%的名额留给高考专项计划。

  复旦大学2017年招生计划

  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从12个省份中抽调16万招生名额用来支援中西部地区。

  然而,为了促进区域教育公平从别的省市调配招生名额似乎造成了另一种不公平:抽调名额大部分来自录取率本就不高的江苏和湖北,北京、天津等教育资源大省并没有交份子。于是江苏、湖北等地的家长一怒之下示威反抗,要求教育公平。

  高校在分配招生名额时,出于本校发展的考虑,还会注重筛选生源,给生源质量好的省份更多名额。199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来源计划编制工作暂行规定》也明确指出了:应贯彻择优的原则,在考生较多、质量较好的地区多安排一些名额。

  从复旦大学2017年的招生计划也可以看出,复旦偏好江苏、山东、四川等地的学生,招生名额比给上海本地的55都多。  

  本表没有复旦大学医科招生数据

  在综合生源质量、区域协调、各省高考人数、本校实际情况之下,高校编制出各专业各省招生计划,下一年的招生计划直接根据之前的计划进行调整。据北大教育学院博士潘昆峰研究,高校上一年的招生名额分配98.4%决定了本年的招生计划。意思即是,如果之前的招生计划不合理,下一年也可能会继续不合理。 

  地域保护

  高校在制定招生计划时,还有一点需要考虑——经费来源。

  一般来说,大学的收入来源有四种:财政拨款、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北京大学2017年预算,财政拨款占了很大一部分。

  为了促进省属高校的发展,2004年开始,教育部和其他国家部委与相关省、直辖市、自治区一起建设高校,实行省部共建。

  省部共建最直白的一点好处是,除了教育部拨款外,地方政府也会拨钱。比如2006年教育部和江苏省签署协议,重点建设南京大学,5年内教育部和江苏省各给南京大学7亿,江苏省和教育部拨钱的比例是1:1。还有一些地方政府,拨钱比教育部拨得要多,如广东省对中山大学的拨款。2001年,中山大学以省部共建的方式成为985大学,在985工程一期、二期建设中,中央给中山大学拨了7.43元,而广东省给的是15亿。  

  在这种情况下,依赖地方政府拨款的高校,招生名额也会向地方倾斜,导致高校招生名额出现“本地化”。比如南京林业大学自2000年成为江苏省属学校后, 在江苏省的招生名额就逐年上升。

  2006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温俊义计算了一下2005年一些大学的本地招生率:上海交通大学47%,武汉大学50%,南京大学55%,浙江大学61%。 也就是这些学校把一半的招生名额都给了本省。

[1] [2] [下一页]